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


 


最近,中國大陸的若干現象又讓這個迅速變動的「世界市場」,帶給包括台灣在內的觀眾睜大眼睛,看到了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「世界工廠」,正在進行明顯轉型,這些訊息將讓世人重新定義中國,那就是「中國製造」將轉變為「中國創造」。


 


這一轉變也引起英國「經濟學人」雜誌的關注,在其專文中指出,「低勞動成本的中國正在轉型,中國的商業創新已經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」,與此有相類似觀察的是中文「商業周刊」。


 


在它最近一期的封面故事,特別以一個大陸的歌唱選秀節目(我是歌手)、一支大陸做的智慧型手機(小米機)、一款大陸的通訊軟體(微信)說明現在正在上演「台灣瘋中國」的戲碼。這離該周刊20107月的另一則封面故事:「大陸瘋台灣」,時間僅短短千日,但卻是一個鮮明而強烈的對比。


 


事實上,這些現象正與中國大陸的經濟轉型緊密相扣,因為大陸便宜的勞動和土地成本優勢,已走到了一個轉捩點:後進國家在這方面的條件已經不輸大陸,除了大陸的西部地區外,沿海地區已不具這些方面的優勢。


 


因此,除傳統製造業的進一步西遷外,中國大陸的產業結構必須進行有感轉型,這包括製造業的創新優化、服務業的開放發展,以及內需的大幅成長、金融服務的現代化等接棒演出。在這個過程中,更多先進的運營模式,自然也成為引導產業結構轉變的主導力量。


 


這與過去僅限於個別產品的創新或技術突破很不同。因為營運模式的創新,可以深入到廠商和顧客間的關係和互動、資訊的系統化收集和管理、通訊和網路的運用、媒體內容的傳播與擴散、金流物流資訊流的整合、移動支付系統的運用和推廣,甚至網購型態和系統的日益創新等。


 


簡言之,過去大陸的轉變可以看成是零件式或產品式,今後的轉變則是系統式或組合式。因此,一個轉變和變革將帶來全盤性、結構性、甚至顛覆性的改變,進而會帶來整體遊戲規則的更動,這才是「中國創造」的真義。


 


那麼,中國大陸為什麼可以有這樣引領創造的能力?關鍵就在於其龐大的內需人口,尤其在以人頭作為計算單位方面,13億的人口數確實具有無比的威力。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換算成收視人口,絕對具有壓倒性的力量;小米機的行銷手法確立了一套驚人而細膩的粉絲經營術;微信則僅以2年時間滾出3億用戶。這都是「數大便是美」的代表作。


 


這種海量規模經濟看來只有在大陸才能施展開來,也只有在大陸才能試驗得到。因此,在大陸的新經營模式,尤其是以滿足其內需市場者,其主要的考驗就在於,是否能夠適應或掌握這種海量經濟的操作。


 


如果能夠掌握得宜,那麼將在極短時間內,成為中國大陸甚至全球的領先者,這條捷徑將對國人非常有利,也非常友善。因為考驗的是,能否貼近所謂的中國心?


因此,對中國文化深厚底蘊的瞭解、對中國人情往來互動的體會、對中國群體價值取向的了悟,都將是掌握中國創造的核心能力。這方面,台灣與大陸同文同種,應該是有極大優勢。


 


但台灣經濟規模偏小,如何瞭解中國大陸這麼大的市場是一大考驗,所以台灣要學的功課是以大氣度、大經略看大陸。反之,大陸之所以瘋台灣者,就在於其細膩度和精緻度,這是大陸可以從台灣學到的功課。



資料來源世界新聞網-北美華文新聞、華商資訊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兩岸諮詢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